报名试打!
打法:右手横板两面反胶弧快打打法
使用过的底板:最初接触乒乓球就是用的红双喜的三星成品板,用了大概有一年多,得知球拍是可以自己粘的(五年前),就去我们本地俱乐部粘了个银河,后先后用过OC.EG.小提琴(很不幸,在五一系统开运动会前一天被盗)。现在用YCA正手狂三2.15 40度,反手天极2 39度。
打球学球经历:接触乒乓球倒是挺早的,印象中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打了打到初中,但基本上都是瞎打。真正意义上打球就算是五年前了吧。当时系统举办了一届运动会,感觉这球也打了不少了应该可以吧?于是乎本人报名参加了乒乓球比赛,哪知一上场跟想的那叫一个差距大呀,与对手对阵统统3:0我被拿下,后来比赛结束有一老同志过来告诉我说:“你这么打是不行的,想打好就找个球馆学习一下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”。于是乎找了个教练开始了学球历程,五年时间了,攻球,拉球,步伐,技战术,只要晚上没事,必到!风雨无阻!五年的努力没有白费,今年系统内比赛取得了单打第二名的,团体第三的好成绩。另外在我的带动下我们单位现已有十一人在每天坚持打乒乓球,在单位掀起了一阵乒乓热。最后,如果能够有机会试打,一定按要求详细写出评测,而且会让身边更多的球友也参与这次试打机会。
红双喜50年: 乒乓运动在中国的崛起和普及,催生、培育了中国的乒乓器材制造企业。如今,在世界大部分国家,尤其是亚洲地区,玩乒乓的人几乎都知道上海的“红双喜”乒乓球。“红双喜”在中国乒乓运动史上实现了自身价值,见证了这项运动发展的过程。
红双喜的前身是上海乒乓球厂,1928年建厂。虽然叫厂,但设备简陋,生产方式原始,如同家庭手工作坊,靠几副乒乓球模具,在煤球炉上架只铁锅或铝锅烧热水加温成形,那时候产的彩色赛璐珞球,根本不能用于比赛。10年后,随着“连环牌”有缝乒乓球问世,才给国内赛场没有中国品牌球的历史画上句号。
乒乓球制造真正的飞跃是在解放以后。一位最早参与研制国产乒乓球的老工人回忆,大张旗鼓开展的群众体育活动,使乒乓球用量水涨船高。到1956年,乒乓球需求量超过2000万只,虽说,球的质量提高了,但仍是有缝的,只能用于一般比赛。而国外早在30年代就有密缝球了。1957年,技术人员对英国“海力克斯”乒乓球解剖,终于用蒸汽直接膨胀成形,试制出了第一批密缝球。很快,经中国乒协批准,连环牌密缝球成为国内比赛用球。
1959年容国团为中国争得首个世界冠军,第26届世乒赛定于1961年在北京举行,之后,乒乓运动在中国沸腾。1960年夏,在周总理的重视和关心下,试制国际比赛用国产球的任务交给了上海。为填补这项空白,市轻工业局总负责,多个单位参与会战。
“条件相当艰苦,没有空调设施,39度的高温天气,为了避免污染,电风扇也不敢开,技术人员躲在蚊帐里做,一天下来,人已浑身湿漉漉,如同落汤鸡。”在今天上海红双喜冠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,说起当年的情景,老人仿佛回到昨天。
“大概不到半年,优质球样品就生产出来,后经乒乓球国手徐寅生、李富荣、张燮林等试打,反响很好,又正值国庆,作为对容国团首夺世界冠军和国庆10周年纪念,‘红双喜’由此命名。”1961年,经国际乒联检验,“红双喜”被批准正式作为国际比赛用球。自此,“红双喜”牌乒乓球和中国乒乓健儿一起登上了世界乒坛。
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,男女老少齐上阵的乒乓热,给“火”起来的红双喜乒乓球又添了一把柴。
进入上世纪90年代,虽然生活多元化,但上海的乒乓市场并没有萎缩,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说,“‘红双喜’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乒乓器材制造商,销售收入超过4个亿,有80%的世界乒乓赛事用的都是我们产的器材。”
到21世纪,“红双喜”又成为标准领先者,国际乒联决定将“红双喜”牌40毫米乒乓球用作比赛球。如今,红双喜乒乓球的大小变化了,最大的乒乓球为44毫米,企业也改制成责任有限公司,但40多年来,国际规定比赛用球制造商的地位始终没变。
对红双喜的想法和建议:红双喜的套胶和乒乓球在球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,希望底板的知名度和普及率也能像套胶一样火,红双喜器材在国际、国内大赛中也都可以看到熟悉的身影。红双喜是国人骄傲,是世界乒乓球的品牌!衷心祝愿红双喜公司蒸蒸日上!预祝本次试打活动圆满成功!
|